报告题目:SrMnSb2单晶生长和磁性研究
报告人:刘勇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报告时间:2019年6月6日(星期四) 16:00
报告地点:理化大楼九楼会议室(9004)
报告人简介:
刘勇博士,研究员,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从事锰氧化物多铁体电子结构计算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2011年分别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工作;2012年被美国能源部艾姆斯实验室聘为Associate Scientist,从事单晶生长和物性研究。2019年4月,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工作,获聘“高能所引进优秀人才计划”研究员。
报告摘要:
形如AMnPn2(A = Ca, Sr, Ba, Yb, Eu; Pn = Bi, Sb)的锰基112 化合物被认为有可能实现Weyl半金属态,关键是如何在这类化合物中引入铁磁性。非化学计量比的 Sr1−yMn1−zSb2(y, z < 0.1)单晶观察到的铁磁性[1]存在争议。为了研究SrMnSb2单晶的本征磁性,我们在不同条件下生长了 SrMnSb2单晶,并进行了磁性、输运、微结构、中子衍射等研究。粉末中子衍射在 300<T<580 K 的温度区间没有观察到铁磁相变。单晶衍射证实了 T<295 K时样品具有 C 型反铁磁结构,在高温观察到了强的二维反铁磁关联。对 de Haas-van Alphen (dHvA)效应和Shubnikov-de Haas effect(SdH)效应的分析表明,量子振荡的频率在表现出大的饱和磁矩和弱的铁磁性样品之间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高温磁化率测量表明,表面退化或者氧化的样品在T~570 K时形成一个强峰[2]。我们的微结构测量证实表现出强的铁磁性的样品表面有一层氧化层,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样品的磁性增强。通过上述测量分析,我们认为 SrMnSb2单晶的铁磁性只能是来自于很微弱的铁磁杂相。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研究 K 掺杂的 SrMnSb2单晶,并研究其量子振荡在调控载流子(空穴掺杂)后的变化行为[3]。
文献:
[1] J. Y. Liu et al., Nat. Mater. 16, 905 (2017).
[2] Yong Liu et al., Phys. Rev. B 99, 054435 (2019).
[3] Yong Liu et al., submitted.